欢迎光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English Version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方式
学术视点 首页 - 学术视点 - 正文
李健:大学应站在文化传承创新的前列
时间:2012-06-15    点击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大学应始终站在文化传承创新的前列,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育人和服务社会并重,科学谋划大学文化的建设发展。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深厚人文底蕴的综合性大学,武汉大学自觉参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文化高地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引领、辐射和服务作用,为自身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文化支撑。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引领,用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培育优秀人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兴国之魂,办学之魂,育人之魂。学校始终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发掘学校独具特色、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坚持典型引路,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中的涵育功能。
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教育引领,使大学生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建设,学校专门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从2010年开始,拨出专项经费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在国内培训的同时,到国外研习,开阔了思政课教师的国际视野,增强了他们讲课的底气,提高了思政课质量,促进了把思政课建设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
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武汉大学积淀了独具特色、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其前身武昌高师,是我国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高校之一。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就有5位武大校友。学校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了“寻访红色珞珈”、“党史中的武大”、“党史我来讲”等主题活动,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的宝贵教材,不仅使广大师生真切感受到学校的厚重历史底蕴和红色文化传承,而且进一步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注重身边先进典型的发掘、培育和宣传。坚持用先进典型来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形成了先进典型层出不穷、蔚为大观的道德群星现象。学校先后涌现出了“感动中国人物”桂希恩、“全国道德模范”黄来女、“支教玫瑰”赵小亭、藏族学生的“武汉阿爸”杨昌林、“孝心博士”黄碧海等一批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的先进典型人物。他们的动人事迹和高尚精神散发着人性的温暖、闪耀着道德的光芒,生动实践、深刻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丰富内涵,成为学校熠熠生辉的精神名片和文化坐标,带动文明道德之花在珞珈璀璨绽放。
重视大学精神的传承、凝练和弘扬。在全国高校率先推出《师德铭》,以铭文的形式简约深刻、生动活泼地阐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结合纪念西迁乐山办学70周年和建校115周年,师生自编自演了大型话剧《西望乐山》,用艺术的形式生动诠释了武汉大学的“乐山精神”和“尊重学者、崇尚学术”的优良办学传统,创新了高校校庆纪念形式。把珞珈山上最具标志性的建筑——老图书馆的大厅辟为“珞珈讲坛”,延请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大师登台讲学,让这座巍峨建筑成为令人神往的学术殿堂,成为聆听智者声音、享受文化盛宴、感受学术魅力的高端文化讲坛。学校重视文化载体建设,先后锻造了“樱花诗赛”、“樱花笔会”、“珞珈之春科技文化节”、“珞珈金秋艺术节”、“校园文化活动超市”、“种太阳”工作室、“大山里的魔法教室”等一批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大学生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二、发挥文化人才高地的辐射作用,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生产者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广大师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之中,既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和消费者,更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生产者。
积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学校有一批专家学者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宣讲和普及的最前沿,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李达是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的首任校长,也是武大迄今为止任期最长的校长,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教育家。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史学理论多方面的贡献彪炳史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目前,学校有29人担任中央和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哲学学院陶德麟教授与何萍教授共同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一书,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首批成果。欧类幼儿视频仙踪林颜鹏飞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已正式出版。哲学学院汪信砚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沈壮海教授作为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联系实际的理论家,先后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
大力传承中华文明成果。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学校教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不懈地研究中华文化,不遗余力地传承中华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冯天瑜教授带领同仁,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开辟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历史进程中的新的生长空间。最近一年多来,该中心还与有关媒体共同发起“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学术讨论,在学界引发广泛讨论。文学院宗福邦教授的团队潜心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完成的鸿篇巨制《故训汇纂》被学界誉为“盛世修典的又一硕果”,该团队正在进行的《古音汇纂》开古今字音资料汇编先河,引起海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和高度期待。文学院陈文新教授主编的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涵盖古今的编年体文学通史,被誉为“文学史的万里长城”。历史学院陈伟教授领衔的简帛研究中心坚持向历史的深处探寻中华文明的足迹。只有6位专职教师的简帛研究中心,创办有学术年刊《简帛》和“简帛网”,并与台湾大学中文系、芝加哥大学东亚系共同发起、主办每年一次的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
深度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学校发挥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为文化遗产保护倾心竭力。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具有良好的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曾经参与了故宫地砖、乔家大院、西安大雁塔等多项重大文物或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工程。2010年,学校的科技考古研究中心顺利完成香港土瓜湾牛棚艺术村的建筑保护样板工程。敦煌是人类文明的艺术瑰宝,上个世纪,历史学教授唐长孺是世所公认的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研究大家,为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出土、整理和研究工作倾注了毕生心血、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武汉大学与敦煌艺术再度结缘。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敦煌研究院、浙江大学正在推进规模浩大、旷日持久、影响深远的“数字敦煌”工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李德仁院士领衔的团队,综合运用现代测绘遥感技术,让敦煌瑰宝在数字中获得永生,成为开启文化遗产数字化重建的成功范例。与此同时,该团队还实施了颐和园佛香阁、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乐山大佛千手观音像数字化实践项目。哲学学院宫哲兵教授长期致力于女书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推动女书文化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城市设计学院赵冰教授为长江中下游的工业遗产妥善保存和可持续利用不遗余力、四方奔走。
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提供有力平台支撑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了更好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学校启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十二五”期间拟投入1.1亿元专项资金,实施高端人才建设计划、学科优势提升计划、学术精品涵育计划、学术平台拓展计划、珞珈智库锻造计划和国际交流促进计划等“六大计划”和10个重大建设项目,支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面向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致力于推出更多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切实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更好服务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学校通过协同创新方式建设了一批高端文化平台。2009年,学校与文化部共建了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该中心举办了全国首届文化创新人才培训班,推出了《中国文化创新发展年度报告》,提交了《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等决策咨询报告,已成为推动我国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智库。近年来,学校还与外交部共建了边界与海洋研究院,与国家质检总局共建了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与财政部、文化部共建了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建了高级出版人才培养基地、高级印刷人才培养基地。这些高端文化平台“顶天立地”,整合了多学科资源,开辟了新学科方向,成为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持。此外,学校还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得力的举措助推湖北文化繁荣发展。学校主要领导亲自带队逐一走访湖北省文联、文化厅、文物局、新闻出版局等文化单位,一对一商谈合作事宜,签署框架协议,全方位、多层次融入地方文化建设进程,为中部地区文化崛起、为湖北建设文化强省战略作贡献。
四、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全方位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高校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该有所担当、有所示范、有所作为。
武汉大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坚持国际化办学思路,积极开展对外学术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打造高端国际文化推广平台,建设别具一格的国际文化活动品牌,增进中华文化的国际理解和认同,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模式。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致力于让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开花,是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依托武汉大学建设的专门从事国际汉语教学资源研发的机构,以立足资源建设,服务全球汉推为基本宗旨,承担了全球孔子学院汉语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任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语成语动漫系列”、“汉语成语故事系列”、“汉语教学课件系列”等汉语国际教学产品深受外国学生的喜爱,直接助推了全球汉语热。目前,该基地开发的“云资源”系列产品已在法国13所孔子学院试用,下一步将通过国家汉办在全球孔子学院进行推广。学校还先后与法国巴黎七大、美国匹兹堡大学、德国杜伊斯堡一埃森大学合作开设了3家孔子学院。这些孔子学院作为综合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在汉语教学、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校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多次获评“优秀孔子学院”。
着力锻造属于自己的国际文化交流品牌。自2005年开始,学校每年都举办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围绕“海纳百川,交流融合”这一主题进行为期两天的国际文化展示和交流。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是全国高校最早创建、最具规模、最有影响的国际文化交流品牌之一,被誉为“珞珈山下的世博会”,成为湖北省的“十大外宜品牌”之一。以“赢得青年、赢得未来”为活动宗旨,自2010年起,学校利用暑假期间举办学生社团国际交流营,每年都吸引20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社团精英进行为期一周的思想对话,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增进各国青年学子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此外,武汉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在国家汉办支持下,先后多次赴法国、美国等国家进行巡演,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展示中国青年风采,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又一桥梁纽带。
(作者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原文刊于《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