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English Version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方式
学术视点 首页 - 学术视点 - 正文
李健:“大学国家队”也要“接地气”
时间:2012-07-04    点击数: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高校应当如何服务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高校特别是中央部委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还不够大,与地方之间若即若离。为改变这一状况,武汉大学近年来选择和尝试走出了一条“顶天立地”服务社会的道路。“顶天”,就是要积极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未来;“立地”,就是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推动当地科学发展。
  “顶天”与“立地”两者都不可或缺
  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有知识、技术和人才资源的强有力支撑;而知识、技术和人才等资源的提供,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要发挥高等院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高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更加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并为之做出更大贡献。
  因此,高等学校既要增强“顶天”的意识,提高“顶天”的能力,要有引领未来的胆识和气魄,同时又要“接地气”,增强“立地”的意识和“立地”的能力,要有强烈的造福一方的社会责任感。
  就武汉大学而言,“顶天立地”服务社会,是办人民满意大学的需要。在服务国家的同时服务地方,是我们的一种社会责任。武大虽然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但地处湖北,吃的是湖北的粮,喝的是湖北的水,应该服务湖北,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当好人才库、科技库、思想库。服务社会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顶天立地”是武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路径。“顶天”,就是要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在世界教育大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立地”,就是要扎根湖北、立足中部、服务全国,以贡献促共建、以服务求支持,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服务湖北对地方和学校是一种双赢。武大地处湖北,只有湖北发展了,才有可能给学校更多的支持;而学校在为湖北服务的过程中,也会寻求到更多的发展机遇。
  以问题研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关于高等学校如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胡锦涛讲话中提出了三个“自觉参与”,即: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三个“自觉参与”,包括了高校“顶天立地”服务社会的主要方面。
  “顶天立地”服务社会,就武汉大学来说,一方面,武大作为“大学国家队”的一员,要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另一方面,武大地处湖北,要更好扎根湖北、融入湖北,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把湖北打造成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贡献力量。
  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推进省部共建落实,更好地服务湖北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最近,武汉大学推出了三大举措。
  一是实施武汉大学科教兴鄂专项行动计划。核心是开展“六大行动”,为湖北经济社会当好“三个库”。即开展自主创新领航行动、人力资源开发行动、高端智库锻造行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行动、医疗卫生援助行动、新农村建设服务行动,为湖北科学发展当好科技库、人才库和思想库。当好科技库,就是要发挥武大的科研特色和跨学科优势,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推进创新型湖北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当好人才库,就是要发挥武大的教育资源优势,积极为湖北培养和输送一大批优秀党政干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造就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湖北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当好思想库,就是要发挥武大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比较优势,围绕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撑。
  二是成立湖北发展问题研究中心。这是一个针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的专门机构。这个中心与学校其它研究机构不同:它的主要任务不是学术研究,而是问题研究,着重围绕影响湖北跨越式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它的建设目标不是为了成为什么级别的重点研究基地,而是要打造成促进湖北发展的重要智库;它的考核方式主要不是看发表了多少学术论文或出版了多少著作,而是看有多少研究成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重视,并被写进了地方党委政府的红头文件;它的人员组成不仅有校内专家,还邀请了一些政府部门的负责人,这样做可以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性。目前,该中心已组织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部分研究报告得到湖北省主要领导批示。
  三是启动湖北发展问题研究专项。今年武汉大学自筹资金100万元,专门用于支持学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湖北发展问题开展专项研究。湖北发展问题研究专项,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强调湖北省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主要采取命题作文的方式,以保证研究更具有针对性。今年全校有102个团队或个人申报湖北发展问题研究专项,经过校内外专家联合评审,有20个项目获得资助。这些项目涉及湖北推动“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通过实施这个专项,不仅加大了学校直接服务湖北的力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武大教师关注现实、服务地方的热情和智慧,受到省市领导和媒体的好评。
  在服务社会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服务社会既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又是时代赋予大学的神圣使命。高校把服务社会、引领社会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实施“顶天立地”战略,不仅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服务,也能促进自身更好更快地发展。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它们都把服务社会作为重要的理念,自觉服务于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发展;都立足于所在的地区,以多种形式服务当地,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动机;都通过服务社会,争取到来自社会的更多支持,使自身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斯坦福大学通过服务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在打造著名硅谷的同时,也使自己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我在美国考察时,斯坦福大学校长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今天的硅谷,我认为还要再补充一句,没有硅谷就没有今天的斯坦福大学。”中国高校要建设一流,要跻身世界名校之林,应该自觉顺应乃至引领这种世界潮流,以“顶天立地”的方式服务社会。
   既“顶天”又“立地”,武汉大学在服务国家的同时,积极主动服务湖北,为地方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不仅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也有力推进了武汉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顶天立地”服务社会,有力推动了湖北省和武汉市的跨越式发展。从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到湖北省“两型社会”建设,再到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武汉大学都积极参与,全面服务。武汉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武汉大学在湖北率先提出要“全面融入、全面支持、全面合作,举全校之力支持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并以此为契机,联手地方,重点建设了生物技术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等一批高起点、高水平、开放性、国际化的研究和创新平台,成功引进院士团队,成功申报了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顶天立地”服务社会,有力推动了地方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武汉大学参与并为主支持的武汉市百步亭社区建设,多次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的赞扬,被国家列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的典范。人文社会科学是武汉大学的比较优势,学校注重发挥这一传统优势,积极回应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努力打造立体化、系统化的服务社会、服务现实、服务决策的珞珈智库。武大学者已成为湖北地区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顶天立地”服务社会,有力推动了学校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一是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依托与地方共建的跨学科研究平台,与企业、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和军工部门联合培养了大批复合型人才。二是提高了科学研究水平。为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学校注重开展跨学科协同创新,促进了科学研究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三是提高了文化传承创新能力。通过服务湖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推动湖北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实力也不断提升,近年来承担的国家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数量稳居全国高校前茅。
(作者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122日)